在戏中成为任何人







建议大家去看看这个访谈,很深入专业的一个访谈,不长也就二十几分钟。


我以前一直不知道行业内说的体验派方法派到底是个什么意思,这次译哥寥寥几句把我给说明白了。说到体验派,我就想到周迅在《表演者言》里面说到自己是体验派,作品拍完长时间出不了戏对她来说是常态,我想这应该是体验派带来的弊端,伤身伤神,但好处就是呈现给观众的状态就是真实,没有多余的表演痕迹;
至于方法派,情感上不会达到体验派如此的深度,逻辑上面也是以理性为主,可参考《表演者言》秦海璐老师一期,迅哥说和秦老师一起拍《红高粱》的时候后者现场看台词大概重复两遍基本就背得OK了,这就是纯粹的方法派,按照台词、人物关系、剧情走向的逻辑关系来把所有东西串起来,这个技能掌握了真是打遍天下无敌手,《白鹿原》纪录片里面的何冰老师就是典范了。
但是方法派的弊端是什么,在我看来劣势也在方法二字,因为方法即是规矩,有一定的条条款款,但是角色却是千变万化的,所以很有可能发展成为同一个演员演绎的几个不同角色在不同背景下遇到同样的事情时,反映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在这里,我要点名一下张欣欣同学在《好家伙》里面的表现(客观的,理性的,不是黑粉的),我一直觉得他的芦焱在表演上有点过于表演了,我经常在这个角色身上捕捉到《生死线》小何还有张译本身的影子,不是说张译本身的影子不好,而是这个影子有点太大了,有点喧宾夺主了,你要说演得好,这也不假,但是没有达到我心里对他预期的效果,而反观《团长》里面的小太爷,用出神入化一词完全不为过,实际上《团长》里面炮灰团所有人的表演这个词都不为过,当然也要归功于249对每个角色以及每个演员个人性格的完美融合以及康导恰如其分的调整。
从P3一直到P9是访谈要结尾部分译哥对自己的评价,我实在是没想到他居然会用“悲剧”一词来评价自己。在我看来这几年译哥倒是在慢慢沉淀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但是出人意料的......emmmm怎么说,作为旁观者,你真的很难去评价一个与你毫不相干的人,而且其实我也一直对译哥的性格捉摸不透,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长年和猫在一起的缘故让他也感染了这种生物的某些习性23333还是水瓶男特有的性格特点,总之给我感觉就像水一样,“上善若水”。
我很同意译哥说的这种性格拿到表演上是件好事,因为其不确定性,任何容器都能装得下。一个演员,我个人认为,最切忌的就是个性习惯太强烈,因为很容易对自己要塑造的角色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是自己所发现不了的,因为个性和习惯,前者是你与生俱来的,后者是你长期养成的,都是难以去改变的东西,为什么很多观众都会说某某某演什么都是演自己,这就是原因,太多的个人因素参杂在角色里,久而久之就会被定型在某一特定的角色当中再也出不去了,被人贴上标签了。
译哥在这方面就占有极大的优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搜索》里面的张沐,两小时长的电影张沐的镜头只有短短十分钟左右,而且没有单人镜头全是和王学圻老师的对手戏,但是那又如何?这两位的戏是影片中最有看点的几场戏之一,我第一次看到张沐的时候可以用惊艳来形容,因为他太不像张译了,他身上完全没有张译的一点东西,这是怎么演出来的?我看的时候就问我自己,如何才能做到把一个和自己八竿子打不着边的角色演得这么到位?今天我找到了答案。这个小角色甚至是比《追凶者也》里的小凤、《亲爱的》里面的韩总给我的印象来得更深刻,同道理还有《老炮儿》里面的城管以及《盲钻》里面的水管工。
可以说他的性格给他带来了一定的优势,但是绝对不能忽视他背后花的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这这样的对角色对自身的反复揣摩的过程中,才会让他今天能够坐在记者坐在主持人面前娓娓道来,说着自己对表演的理解,对自己的理解,甚至是困惑。
废话了这么多,归根结底,大家去看这个访谈吧,评论里附上链接,欢迎大家来讨论。

评论(3)
热度(26)

© 老年游击队 | Powered by LOFTER